三坊七巷

它,是一个古老的存在。

它,是中国唯一保存的坊巷布局街道。

它,是中国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它,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在建筑界,人们称其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作为福州的文化和城市孤本,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三坊七巷,这个从唐末五代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就嵌在福州市最繁华的市中心,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留存,成为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

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充分感受家乡变化,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真正做到用所学知识服务人民,回报家乡,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返家乡社会实践团特组织书院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于2022年1月20日前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调研走访,同学们分组行动,进一步了解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福州文化遗产与古厝群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学习三坊七巷街区修复实践经验,探索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与古厝群的保护与开发之道,让福州古厝充满生机。 

 

第一组

里坊留韵  古厝与坊巷的前世今生

第一组同学针对三坊七巷的文化遗产与古厝保护的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第一站来到了衣锦坊。衣锦坊与三坊七巷大部分民宅相似,同样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且厚的砖或土筑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如此独特的设计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三坊七巷的独特结构啧啧称奇,在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为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为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实践团成员们接着来到了林徽因的故居。林徽因,著名建筑学家、新中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从福州古厝走出,远赴欧美学习建筑理论;她走遍全国,考察中国古建筑,为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作出杰出贡献。展览分别从故园福州坊巷中、壮怀激烈家国情、文化遗产守护神、一身诗意千寻瀑四个部分进行梳理呈现。实践团成员们不禁回顾林徽因回福州祭祖事迹,并就林徽因世居福州三坊七巷的林氏家族为国奋战的爱国情怀及其深厚的家学渊源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学习。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并发扬林徽因为国家兴亡奔波的爱国精神。

第三站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文儒坊。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萌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实践团成员们进入其中,感受历史的熏陶,了解他们的杰出事迹,进一步感受当年“鸿儒”的风范。

最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设在古色生香的“叶氏园”里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叶园为福州叶家民居,老屋始建于明代,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三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为展示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实践团成员们参观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最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image.png

第二组

古今融合  保护与开发的相处之道

第二组同学针对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深入走访,街区中沿街小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店与三坊七巷文创店为主,但其中不乏出现一些西方文化和现代产业的冲击,如星巴克三坊七巷店、动漫店、肯德基等等,甚至我们走访发现有潮玩店开到了古厝内的老房子里。

对于这些店铺是否会对三坊七巷的保护产生影响,我们走访了沿途群众,得到的意见也是褒贬不一。有些游客认为本应该古色古香的古街中,居然存在着西式餐厅和休闲会所这样极具现代感的商店,这其中包括意大利冰淇淋店、菲力牛排馆、咖啡厅、酒吧、红酒会所、商务会所等等。这些与三坊七巷总体风格完全不符的店面虽然为数不多,但是总会时不时地窜入人们的眼帘,在这样一个试图以“古雅”为“卖点”的街区中,总显突兀。

实际上,虽然有些游客反感星巴克等商店的入住,但是大部分还是不曾反对这些小店入驻三坊七巷。在本实践团队看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需要我们坚持“扬弃”,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吸收并发扬优秀的部分,摒弃落后过时的因素。以霹雳布袋戏为例,这个起源于泉州的木偶戏就是经过了电视和电脑技术包装后改头换面,风靡全台湾,从乡土味甚浓的民间艺术一跃成为了流行文化,现在甚至在日本和美国都有霹雳布袋戏的戏迷。


image.png


作为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三坊七巷任重而道远,一边托举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边承担着商业化开发利用的资本包装,寻找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在不破坏原有文物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是当今保护好三坊七巷乃至全福州、全中国的古厝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