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操控用于航拍的航模

轮滑协会学生在训练

跆拳道协会教学

校园网球场

校园VS企业

培养运用技术人才

校企一体

以企养校

“校企一体、以企养校”是当前高职教育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泉州理工学院坚持“办好一个专业群,培养一个知名企业,服务区域一个产业”的专业建设思想,构建“工作室—校(系)办企业—研究中心”的三级校内实训基地体系,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一体化建设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开展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小学期、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实验班试点等改革,对高职教育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更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校企共建

订单合作

泉州理工学院不断加强“校企共建”,发挥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学校各方的资源优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快职教集团建设,扩大“企业专班”订单培养和“就业直通车”规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切实满足行业、地方对人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新需求。目前,该校专业建设贴近产业运行与发展规律,突出专业与产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联动性、互补性和互为支撑性,逐渐形成了专业建设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泉州理工学院与福建冠科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班”,和西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的“汽车制造西虎班”,和恒安集团合作的“恒安机械班”,还有与各大酒店旅行社合作的就业直通车专班等,同时与泉州理工学院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达到70多家。另外,泉州理工学院推行通识教育、书院式公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转制“师生创业工作室”。如泉州理工美宝影视基地(面积1500平方米、投资700万元)、猎途信息技术公司、泉州理工273二手车交易中心、悦一旅行社理工营业部等,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中来。这些建设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办学更贴近社会需求,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就业市场和渠道。

校园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泉州理工学院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学生管理方面方法独到、特色鲜明。学校建校伊始就成立的广播电台、网络电视台、大学生艺术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就业创业促进会等九大学生组织和40个校级学生团体,常年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公益类活动,同学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组织。学生科研和下乡实践活动更是如火如荼,“科技协会”已拥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常年收到省级表彰。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尤以各项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三大球”、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最为突出。

此外,校团委以构建“五爱四实”文化内涵为出发点,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注重弘扬主旋律与尊重多样性相结合,整合协调社会资源,实现文化育人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每年以弘扬雷锋精神为重点,组织团员青年参与校内外公益活动近百场,形成积极向上的青年公益文化;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社区文化节三大品牌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十佳歌手赛、主持人大赛、模特大赛、辩论赛、社团活动、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以竞赛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形成青春奋进的文化氛围;以纪念五四运动、12·9爱国运动等为契机,开展主题班会、合唱比赛、朗诵比赛、爱国知识宣讲等活动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立足专业实际,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校园VS地方

整合资源共生共荣

校地共建

资源整合

泉州理工学院充分利用本身的民办身份和泉州、晋江地区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优势,大力推进校地融合、共建共享。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校地联合举办高端讲座,共建图书馆、体育馆、社区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区域文化建设水平;同时,学校积极构建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平台,共建汽车服务工程研发中心、泉州国际陆地港等实践教学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努力探索地区、学校、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为地方服务中做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支持中求发展。

师生下乡

社会实践

2009年以来,在团省委、泉州团市委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团干部挂职、系镇共建、班村共建“美丽乡村”、暑期“第三课堂”、暑期“闲散青少年帮扶”等项目。共建项目实施四年来,实现与泉州市丰泽团区委、晋江团市委完全对接,与晋江市10个镇、6个村共建,累计有300多名团干部下村挂职,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400多人的队伍赴农村、社区开展社会调研、科技服务、自然人文遗产保护、扶贫支教、文化下乡、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心得25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