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贤是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卫生用品专班大二学生,他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学校以泉州地区卫生用品产业为服务对象,引入企业生产线进校园,企业一线工程师进校授课,我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未毕业即能胜任企业相关岗位工作。”陈国贤说。
与陈国贤一样,该校不少学生根本不愁就业。据介绍,地处福建晋江市的泉州理工职业学院,连续7年在福建省就业评估中获评“优秀”,为晋江产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得益于学校走产业伙伴型大学发展之路,积极与地方产业‘先伴后伙’。”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林其天表示,学校有效盘活和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明确了“建设一个专业(群),引进或培育一个以上自有知名企业,服务区域一个产业”的专业群建设思路,切实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了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
立足地方,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结伴”
在“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晋江市委、市政府快马加鞭发展制造业,纺织、鞋服、机械、石油化工等产业百花齐放。对此,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转型,为地方产业量身打造专业群,先后开设了智能制造类、石油化工类、汽车类、数字媒体技术类、绿色循环的建筑类等7个专业群。
“学校解决产业之所急,服务产业之所需,主张在服务产业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积极收集地方产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组织力量调研与论证,专门针对产业、企业的难处,定制设计相关专业,以培养能胜任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校长臧树良说。
福建省石油化工产业发达,但人才却匮乏。于是,该校便在省内首开“油气储运”专业,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三大集团相关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设“油站经理”等专班,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晋江、石狮等地拥有许多鞋服企业,服装设计人才需求量大。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就与LOTI集团合作办学,设立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泉州理工职业学院计文波时尚学院,计文波先生出任院长,首批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艺术设计等2个专业。
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让企业“入伙”
“过去,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就像射线一样,各干各的,渐行渐远。现今,学校走产业伙伴型大学发展之路,注重做好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让企业‘入伙’。所以,学校注重引入企业生产线和工程师进校园,做到课堂即生产线、生产线即课堂,学生则亦工亦学、亦学亦工。”林其天说。
去年,福建省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在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成立,探索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人才培养模式。随后,福建省卫生用品协会与该校签约,成立“智能制造汉威班”,并赠送一条价值400多万的生活用品生产线,用于学生实践实训教学,同时建设一个“卫生用品展示销售中心”用于“互联网营销班”的实训教学。
该校卫生用品学院负责人介绍,学校引入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课堂,采用师带徒、徒帮徒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授课教师全部接受过企业培训,并设固定定岗学习期,将企业经验带入课堂,让学生实现上课即上岗,上课就生产产品。同时,卫生用品专班学生入校即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到企业就业后,工作三年内企业分期返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
恒安集团内坑分公司人事经理何温洪说,“校企伙伴型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产业结构、生产设备操作技能的了解,缩短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周期,节约了企业的大量成本,对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壮大十分有益。”
去年“双十一”,安踏集团在泉州理工职业学院设立了销售分会场,当日就创造出900多万的销售额。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胡经杭介绍,安踏与学校了签订长期深度合作关系,投入资金在校内设立企业分工作室,植入安踏的管理机制,派出管理干部进行教学与实操指导,实行企业化运作、学生团队自行管理的方式,整个工作室运作贯穿整学年。
科研发力,提升与地方产业“先伴后伙”水平
在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有一个“神秘”的社团——清洁能源社,他们能变废为宝从地沟油中提炼生物柴油,能研发节能车。在“2016年第十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该社团为主研发的一辆节能汽车以1升油跑近290公里取得佳绩。
该校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邓桂春介绍,清洁能源社成员由师生组成,主要致力于清洁能源科研攻关,已成功从地沟油中提炼出生物柴油和二代生物柴油,“学生一进入社团,便参与做相关课题研究,目前社团学生都掌握了如何从地沟油中提炼生物柴油的技术,而且产率达80%,实现了变废为宝。”
在此基础上,该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生物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所”,成立了“清洁能源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泉州绿色油品科技创新平台”“清洁能源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福建省高职院校(首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
此外,学校着眼于服务地方产业而取得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抗菌陶瓷”“新型环保隔热板(砖)”等,对地方产业和企业发展发挥了助推作用。
“学校积极把企业难题当作科研课题,积极提升与地方产业‘先伴后伙’水平,初步形成了与企业共生共赢的良好局面,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校长臧树良说。